Sunday, September 4, 2011

反思


在國外 曾經帶過幾年“中文學校”的音樂課,目的是讓小孩子們在學習歌曲的時候,從不排斥中文,進而學習中文,同時截取中國文化的內涵。當時從選曲、查找資料、準 備教材無不兢兢業業,深怕把別人的小孩教壞了。種種的努力,就為了要在小孩子的心中種下一棵中國文化的種子,這裡面就包含了生活體驗、倫理道德、社會常識 等等。當時的理念就是讓小孩子們能夠在學習中文之外,同時能學習到多元化的知識。那時候就體會到,成為一個“教師”實在是不簡單,尤其是在啟蒙及早期教育 的時候,如果錯了一步,就會影響小孩子一生。

反觀國內的教師都是在“制式”的教育環境下大批量的“製造”出來的,同時,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在他/她們傳道、授業的過程中,就會有一些缺失產生。舉例來說:
有一次國中生物考試出了一道題,問說:樹葉是什麽顏色?結果有一位同學答說:花的,與標準答案的“綠色”不同而被打錯。這位同學的家長也是從事教育的,對於這種僵化的“結果”也是無可奈何。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任教的廖玉蕙老師曾在聯合報上發表了一篇“在充滿偏見的教育下”的文章,其中提到:在現階段集體意識的影響下,人們對於學校教育,產生了一種關念,就是,凡是跟文字書本無關的活動,都被歸類為不正經的活動;這是一種「貴 書本、輕人生」的偏見。文中曾列舉多種“偏執”的例子,其中也包括了廖老師自己的小孩。當身為教育者而自己的小孩被有錯誤觀念的老師懲罰,自己還得向那個 偏執的老師道歉的時候,心中的痛不只是自己的小孩受到傷害,而是在於,這種錯誤是全面的、是不自知的,這種錯誤才是真正的可怕。

曾經聽 友人說過一個報導,台灣的學生在初、高中以前,各項學科的表現超過美國的學生。可是到了大學及高等教育的時候,台灣的學生很明顯的落後。原因在於,台灣的 學生在早期的教育過程當中是受到“填鴨”式的教育,是訓練出來的,而不是教育出來的。等到後期的高等教育,台灣學生因缺乏獨立研究及集體創作的能力而落後 於美國的學生。

有一句 話是這麽說的:在美國,是小孩子的天堂,年輕人的戰場,老年人的樂園。小孩子的天堂代表著美國對於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的培養是不遺餘力的。舉凡學前教育、一 般教育、藝文教育、體育教學、職前教育及特殊教育遍地皆是,不但培養各方面的人才,同時還可以發掘特殊的天才。雖然在早期的學習當中,因為廣泛的興趣佔據 了許多“讀書”的時間,所以學科的評比分數不如台灣的學生。但是也因為了這種“滿地開花”的教學方式,使得美國學生在某些特殊才能的發展上有著顯著的成果。

美國夢 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人們透過自己勤奮的工作、勇氣、創意、和決心而邁向成功。同時,許多美國人相信,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的。

在台灣“僵化”而且“偏執”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發展是受限制的,至少一般的學生,在獲致成功的機會上,是遠小於美國的。您覺得呢?

2011/09/04 完稿於 美國 布蘭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